〈一九三四年的逃亡〉小說心得

收錄於蘇童的《妻妾成群》小說集中
作者:蘇童

⭐推薦程度:8/10

(多為個人觀點與分析,非專業)
  收錄於蘇童的《妻妾成群》小說集中的第一篇小說,整體的風格現實而沉重,背景在描繪中國一九三四年代,城市逐漸發展,農村中的人漸漸逃離故鄉的故事。

  這篇在閱讀感受上比妻妾成群要沉重一點,因為故事裡在各類型的悲劇描寫上有更平均的著墨,包括個人、家庭、時代等的。故事的視角採用第一人稱,以類似回憶說書的方式,交代了他們家長輩、家族的歷史,雖然作者寫作用的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語氣,彷彿這些故事都只是他個人的猜測,但是閱讀起來卻覺得,這些故事都是真的,既是作者身邊有的故事,也是歷史洪流中,千百起逃亡史裡的其中一個。

  整個故事的敘事節奏,穿插著如說書般的旁白,以此帶出回憶。在故事最開頭,作者對於自己離開離家來到都市的描寫,其實正與他對上上代與上代的家族逃亡相互映襯,而這樣的作者因此產生了如同命運般無法逃離的惶亂感受。

  在寫作手法上,我個人覺得作者的形容非常有趣,比起現在隨處可見、無法脫離套路的形容詞,蘇童這位作者在不管是心理狀態或是實際景物、人物描寫,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形容方式,卻不會顯得像是要標新立異,依舊能夠很清楚地感受以及產生共鳴。

  在劇情描寫上,有很多令我不寒而慄,不禁猜測,卻又無法確定的隱晦描寫,將農村裡人民未開化的思想、傳統社會中的固化行為模式,透過小說情節呈現出來,閱讀的同時會不斷深思:真的是我想的那樣嗎?感嘆自己身處時代的美好的同時,為這些看似小說情節,實際上很可能在當時是處處可見的「鬼故事」。

  在歸因這整部小說的悲劇時,可能乍看會像蔣氏說的一樣,悲劇都是陳寶年這個渣男造成的,的確,陳寶年不是一個討喜的人物,對我來說,在這本小說中,我最難產生共鳴的角色也是他,但是除去陳寶年本身的行為,這本小說中的悲劇,並不會只是一個人造成的,如同小說的名字,這個年代的逃亡,以及蔣氏的悲劇人生,其中一個成因絕對要歸咎於時代與社會。

  蔣氏生養了八個孩子,陳寶年卻一點錢也沒拿回來,盲婚啞嫁的年代,以現今角度來看,小說中盡是幾乎不能想像的詭異情節,在那個時代,卻可能是一種共通記憶,幸運的人或者不幸運的人活過了一九三四年,回憶一生時,又是怎樣的感受?

  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詭異情節,便是鳳子這個人物,及陳寶年的妹妹,被陳寶年嫁給了地主陳文治當小妾,在最後講述鳳子死亡的情節裡,作者卻說:「我想起那三個葬身竹園下面的畸型男嬰,想起我學過的遺傳和生育理論,有一種設想和猜疑使我目光呆滯,無法深入探究我的家史。」這一段真的是讓我閱讀的當下深吸一口氣,近親生子產下有問題的小孩,是我對於這段理解,我不敢確定,但是我只想得出這一個答案。

  看到這段我開始想,在那個年代裡這樣的事,很普遍嗎?會不會有許多人,都是過著這樣的生活?我不知道這是一個故事,或是「故」事。就像是從象牙塔裡走出了一般,這篇逃亡的故事,深深吸引我卻又讓我恐懼。

  由於閱歷以及個人的理解關係,我其實不覺得這篇故事我有完全看懂,完全咀嚼出他的趣味來,但是我仍然很推薦這篇故事,好的故事讓人進入一個新的世界,也提供不同於平常生活的經歷去品味,這篇〈一九三四年的逃亡〉就是這樣一篇小說。


 ‧ 畢竟是心得多少有主觀之處,但是盡量客觀呈現,如果是個人觀點的部分也能很明顯分辨出,如果有想討論劇情的部分歡迎留言討論。 

沒有留言

張貼留言

留言需經審核,謝謝大家的等待。

© 食用文字─日央
Maira Gall